

在当代中国画坛,李继卿先生的名字,犹如一颗温润而璀璨的明珠。他是一位传奇的集大成者,其艺术血脉中,流淌着李苦禅的豪迈苍劲、李可染的沉雄深邃、蒋兆和的人文关切。他的人生轨迹,始于军旅家庭的铮铮铁骨,成于艺术世界的绵绵柔情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继卿先生的艺术世界,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。

李继卿(1946- ),籍贯河北顺平,生于北京,号燕山樵公,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。他出身军旅家庭,父亲李亚荣为华北军区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(1960年晋升上校),常与齐白石、徐悲鸿等大家聚会家中,受父亲影响自幼接受艺术熏陶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师从于李可染、李苦禅、蒋兆和、刘凌沧等先生,后又拜在中国著名漫画大师方成、苗地先生门下;曾任人民日报社美术编辑,人民书画研究院副院长,京都书画艺术馆副馆长,香港艺术创作院名誉副主任,一级美术师,央美客座教授,鲁美客座教授,广美客座教授。被誉为当代画坛四老之一,开创了大写意绘画的新境界。其艺术足迹横跨亚欧,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,被誉为“承古开新的笔墨革新者”。
一、将门之后的艺术启蒙:铁骨与柔情的碰撞

李继卿先生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军旅家庭。然而,命运的巧妙安排,让粗犷的军营与细腻的宣纸产生了交集。其父与国画泰斗齐白石先生的深厚情谊,为年幼的李继卿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。
在齐白石先生的“寄萍堂”内,他亲眼目睹大师如何将生活中的花鸟虫鱼点化为画纸上的灵动生命。这段珍贵的童年经历,不仅是他最早的艺术启蒙,更在他心中深植了“艺术源于生活”的永恒信条。铁骨的家风与大师的柔情,共同塑造了他未来艺术中那份难得的“刚柔并济”。
二、 转益多师: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

带着对艺术的赤诚热爱,李继卿先生开始了系统而严谨的求艺之路。他有幸先后拜入三位近代中国画巅峰巨匠的门下:
融三家之长,汇百家之髓,李继卿先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:既有北派的雄强浑厚,又不失南宗的温润雅致;既能以豪放之笔挥洒山河,又能以精微之墨刻画灵魂。
三、 辉煌成就:誉满中外,铸就标杆
李继卿先生数十年的艺术耕耘,赢得了海内外艺术界的广泛赞誉与无数殊荣。
1970年4月 :参与“长江万里”国家创作工程
1973年 1月:荣获“全国美术创作金星奖”
1979年10月:荣获“全国美术艺术展览优秀奖”
1985年5月:“全国青年美术家创作金奖”
1992年9月:荣获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”
1995年3月:“国际美术交流展优秀奖”
2005年12月作品荣获“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”佳作奖;
2007年11月国画作品荣获“书画·中国”大型系列活动《几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年书画展》入展提名作品
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艺术创作项目
2009年8月获颁“中国山水画革新成就奖”
2010年2月荣获“美育星火实践奖”同年9月“中华文艺奖·终身成就奖”
2013年5月向雅安地震灾区捐赠书画作品。
2015年3月“中国美术金彩奖·成就奖”同年9月参加“密云县书画作品公益展卖”活动;
2016年9月在纪念房山石经刊刻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暨书佛画禅抄写石经活动中作品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永久收藏;同年11月获评“中国当代画坛四老之一”
2020年5月获“全球华人艺术大师”终身荣誉称号
2021年6月参与设立关爱行动艺术基金
重要展览履历:
李继卿先生的艺术足迹遍布全球,通过一次次高规格的展览,向世界展示中国画的无穷魅力。
 
四、 大师风范:承古开今,润物无声
如今,李继卿先生已年过八旬,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。他淡泊名利,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培养后学与公益事业中。他常说:“我的艺术来自人民,最终也要回归人民。”
他的艺术,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鲜活缩影,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收藏一幅李继卿先生的作品,不仅是收藏一份不断增值的资产,更是收藏一段历史,一份精神,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峰。
主要出版物:《李继卿作品精选-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》、《李继卿美术集》、《李继卿写意山水》等数十部。

山水画《云壑松风》被中国国家画院收藏、《山河如画》被中国驻泰国使馆收藏、《奇观黄山》被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悬挂、《竹林七贤图》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、《八仙图》被紫光阁收藏、《莲池苍鹭图》被国际艺术基金会收藏、《八骏雄风》被香港赛马俱乐部收藏等。











李继卿先生,这位从军旅家庭走出,集三位大师绝学于一身的艺术巨擘,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“学养”、“才情”与“风骨”。在他的画作前,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。他,不仅是市场的宠儿,更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国画大师。
|  |  |  |  |  |  |  |  | 
| 被感动 | 同情 | 囧囧 | 愤怒 | 和谐 | 悲剧 | 高兴 | 打酱油 | 
